〔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一上班就渾身不對勁,這樣正常嗎?」「到老公就忍不住生氣,這樣正常嗎?」「睡前總愛想東想西,這樣正常嗎?」你也常常焦慮自己與眾不同嗎?身心科醫師揭開「不正常的迷思」,正常的標準會隨時間改變,你或許跟一般人不一樣,但不一定是病態,困擾才是關鍵。

新竹馬大元診所醫師楊仲豪在臉書發文指出,看診時最常被詢問「醫生,我這樣正常嗎?」根據牛津字典對”Normal”的定義「符合標準,典型,如同預期」問題來了「標準」由誰來訂?誰又是「典型」?而我的「預期」很可能不是你的「預期」。

很多人下意識地認定「大多數人選擇的答案」就等於「標準」這個標準涵蓋生病與否、價值、美醜、成功等等至關重要的內在評斷,結果變成當跟大多數人的標準不一樣,就是不正常,而且有些人的標準不是來自大多數人,而是「自己」或「重要他人」的期望。

 

多數人對不正常有著說不上來的焦慮,很少人能無視他人標準成為眾人眼中的不正常,所以這個標準變成困住自己的標線;圖為情境照。(擷取自Unsplash)

 

焦慮與大家不一樣 連情緒也壓抑

楊仲豪指出,多數人對不正常有著說不上來的焦慮,很少人能無視他人標準成為眾人眼中的不正常,所以這個標準變成困住自己的標線,還有一類人會為了不要違反既有的標準,連情緒都會想辦法壓抑下來,「身為太太應該要相夫教子,所以那個對老公小孩不耐煩的我,應該就是不正常的吧。我好痛苦。」因為困在既定的印象裡,連情緒都變成很強的罪惡感。但其實這個標準卻隨時間流動、隨世代更迭。

楊仲豪強調,身心科裡沒有一分為二的「病態」,你或許跟一般人不一樣,但不一定是病態,困擾才是關鍵,只有在這個「不一樣」造成困擾之前提下才能被稱為「不正常」或是「病態」。這個困擾有三種層面1.造成自己的痛苦;2.造成別人的危害;3.造成功能減損。

楊仲豪呼籲,在壓力居高不下的年代,不用試著去判斷自己「正不正常」,而是努力處理困擾,多數人和少數人不要互相指責造成彼此的困擾,才能讓所有人都活得自在。

Social Network Widget by Acurax Small Business Website Designers
Visit Us On FacebookVisit Us On YoutubeVisit Us On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