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項目 / 思覺失調症文章
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美麗與哀愁
若開啟對話是一帖良方,那找回自我會不會是前往的方向?
有時候,你看起來如此融入社群,但實際上只是為了掩飾好被迫害的想法及不時指責你的聲音。你說你失控的樣子很可怕、更記得因自殺未遂而住在病房的時光,那都是不願再發生的過往。好些時日後,你回歸日常,嘗試藥物合併心理治療,並認為自己好多了,但生活壓力來的時候、和伴侶爭吵的時候、被父母責備的時候,卻也開始抱怨藥物治療無效、心理治療太昂貴。
這不是單一案例,而是許多充斥幻覺、妄想、憂鬱達數年的病人都可能經歷的過程。有些患者具備病識感並積極治療,但仍因為某些生活事件的爆發再度住院;也有些患者的大腦結構早已出現變化,導致功能減損,如智力下降、記憶力與語言表達能力退化等。可見患者的病況與復原力不同,但這都是諸多精神病患者的現況。而本文想談談心理治療在嚴重精神疾病的兩三事。
思覺失調症是受生理因素影響很重的疾病,然而這不可抹滅社會與心理因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此類患者的妄想與幻覺內容到底為何?所處的環境又是啥樣?這無疑是心理與社會問題,便可透過對話及分析,促使治癒的可能。
腦中充斥批評聲浪,但實際上旁人都聽不見,稱之為幻聽。深信若做不好便遭致懲罰,但實際上不太可能發生,稱之為被害妄想。兩者都有一個「幽魂客體」的象徵,告訴病人「你不夠好」。這可能是幼時經驗的內化,內化著一個既不可信賴又失能的照顧者,不斷鞭撻自己。而這樣的經驗在某些個案的自白與家人的互動裡經常能被治療師感受到。或許病人幼時就缺少「玩出」、「做出」、「說出」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與經驗。於是一路至今都沒有自我(或是破碎的自我)。換言之,不論做什麼,雖看似與自己有關,但都與自己無關。當自身的價值只能建立在他人評價之上,有多少的可能會瘋掉?
進一步思考,治療中極具挑戰的部分就在此。當病人問「我該怎麼做才不會做錯」或「怎麼做才會痊癒」時,治療師正如履薄冰。因為病人正在展現「採納他人看法便能助己做到他人眼中的好」,無疑又是以他人評價為根基的重演。或許,治療的挑戰也就在此展開。在病人真的學會做什麼之前,一個可信賴的治療師與病人一同思考,才能重新建立未被建立的自我,或修補曾建立過但破碎的自我,自己思考出來的、自己長出來的,自己說出來的、自己試過的,更具力量。
附註:疾病發展與形成往往牽涉多因素,本文無意做全面性病理診斷及衛教,僅嘗試提供讀者關於精神患者內在自我成長與發展需求的觀點。